首 页  /  研究所成员

王金霞


王金霞(1986-),湖南邵东人,2010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,获法学学士学位,2010-2017年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分获法学理论硕士和博士学位。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讲师,硕士生导师,西北政法大学法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,西北政法大学法律、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,微信公号“法治文化研究”运营者(2015年至今)、“马列主义与法”运营者(2017年至今);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研究员,《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》编辑,陕西高校“马克思主义法哲学”创新团队核心成员,陕西省青少年法治教育专家。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法学、法治文化、法社会学、法律影视等。

教学:承担《法理学》《法律职业伦理》《法学原理》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》等4门本科生必修课程和《法律社会学》《法律与艺术》等2门本科选修课的教学,另承担《法理学专题》《法治文化专题》等硕士课程教学,获得老师同学们的广泛好评。

科研项目及获奖: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,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,主持陕西省教育厅项目一项,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,“十三五”国家规划项目“新中国法治发展70年观察”一项,中国法学会项目一项,北京市司法局项目一项。2013年11月获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(法学)主题征文优秀奖;2016年12月获第12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; 2017年获得中国法学会法学青年论坛优秀奖。2020年获陕西省法学会“第三届法治陕西论坛”一等奖。

科研成果概况:在《哲学研究》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》《北大法律评论》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《法学教育研究》等刊物,在《人民日报(含内参)》《人民法院报》《学习时报》《法治周末》等重要报纸上发表文章50余篇。出版专著一部:《看得见的正义:影视中的法治文化》,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;合著两部:《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法理学》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70年》,都入选国家出版基金。


科研项目

1、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“马克思主义法社会学基本问题研究”(2024-)。

2、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治文化路径研究”(2017-2024)。

3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一项“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研究”(2024-),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三项“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研究”(2020-2025),“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”(2011-2017),“未成年刑事特别程序的理论、模式与完善路径研究”(2018-2020)。

3、主持陕西省教育厅项目一项“马克思主义法社会学基本问题研究”(2024-)、主持完成校级项目一项“继续教育强省的法治保障研究”(2023-2023)。

4、主持完成校级教改项目一项,参与两项。

5、参与其他横向项目十余项。


科研成果

著作类代表性成果:

1、《看得见的正义:影视中的法治文化》(独著),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,入选上海人民出版社独角兽联合书单第3期十大好图书。

2、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70年》(第三作者,中国法制出版2019年版,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、国家出版基金)。

3、《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法理学》(第三作者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,入选国家出版基金)。


核心论文成果:

1、《法律与影视互动的四重视角》,载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》202403。

2、《论法治的日常生活尊严奠基——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视野下的建构》,载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》202206。

   3、《论我国法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奠基》,载《法学教育研究》202104。

    4、《论国家治理语境下的国家法治文化》载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》202006。

5、《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法理学的变革与发展》载《法学教育研究》201902。

6、《从正派社会到法治社会》,载《北大法律评论》201802。

7、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、意义与前景》(二作),载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会科学版)2018年第4期。

8、《论当代中国的人民主体理念》(二作),载《哲学研究》201603(人大复印资料转载)。

9、《论当代中国的法治文化概念》,载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》201401。


报纸类成果:

1、香港法律电影的复兴趋势——基于三部电影的考察,《山西法治报》2024年1月16日理论版。

2、鱿鱼游戏中的正义观,《人民法院报》2022年3月4日第7版。

3、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和发展,《人民日报内参》2021年第11期。

4、职业伦理视角下的“舜窃负而逃”,《人民法院报》2021年2月19日第7版。

5、法律视角下的<罗生门>,《人民法院报》2021年4月9日第7版。

6、<悲惨世界>中沙威的法意识困境,《人民法院报》2020年4月3日第7版。

7、国家即国民,《人民法院报》2020年3月6日第7版。

8、艾希曼的审判,《人民法院报》2019年6月7日第7版。

9、模糊、建构与程序——三部电影认识事实问题的三个视角,《人民法院报》2019年4月12日第7版。

10、不同文明的共性是建构现代法治的基础,《人民法院报》2019年5月10日第7版。

11、按照美的尺度推进法治,《法治周末》2019年3月26日。

12、从<马背上的法庭>品基层司法的困境,《法治周末》2019年5月15日。

13、男女平权,别忘了生活的隐秘之处,《法治周末》2019年6月26日。

14、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早期传播,《法治周末》(二作)2019年5月8日。

15、法治、伦理与信仰,《学习时报》2018年10月29日理论版。

16、强化人民群众基本权利的法治保障,《学习时报》2018年1月22日理论版。

17、权利是法治的元概念,《学习时报》2017年1月11日理论版。人民日报内参转载。

18、保禄的审判,《人民法院报》2016年5月20日第7版,《中国天主教》转载。

19、法律文化的“选择”之维,《人民法院报》2015年11月13日第7版。

20、律师职业与律师公共精神,《人民法院报》2015年8月28日第7版。

21、律师形象的现代转型,《人民法院报》2015年8月14日第7版。

22、法官判决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,《人民法院报》2014年6月20日第7版。

23、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(会议述要),《人民日报》,2014年11月6日理论版。


其他一般论文成果:

1、《帕舒卡尼斯的“商品交易法学”及其理论效应》,载《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》2025年卷(总第9辑)。

2、《生成性教学法指导下的法律社会学课程探索》,载《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》2025年第1期(总第6卷)。

3、《社区型城市权利探赜》,载《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》2024年第1期(总第5卷);

4、《乡村法治的价值探赜》,载《法治的哲学之维》第6辑(2022)。

5、《中央文件对法治文化理解的最新进展》,载《人民法治》2021年4月下。

6、《论法治思维与日常思维的比较》,载《法治的哲学之维》第5辑(2021)。

7、《被高估的秋菊问题》,载《人民法治》2021年10月下。

8、《坚持人民主体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意义》,载《人民法治》2019年11月上。

9、《浅议基层德性司法的展现形式》,载《人民法治》2018年10月上。

10、《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多元方法路径及启示》(四作),《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》2018年卷(总第2卷)。

11、《论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——一种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讨论》,载《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》2017年卷(总第1卷)。

12、《法治是说理的生活方式》,载《人民法治》2017年10月上。

13、《“法律文化热”为什么会发展为“法治文化热”》,载《中国法治文化》2016年第2期;

14、《从枫桥经验看基层社会的精致化治理》,载《法大研究生》2015年第2期。

15、《选择如何是可能的?——读<选择的共和国>》,载《朝阳法律评论》第10辑。

16、《论法治情感》,载《法治的哲学之维》第1辑(2012)。

参编教材:《法治文化概论》(中国政法大学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生精品教材,撰写第四章第一、二节共三万余字)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5年版。


译文:

1、《通向法治的基本方法——法治概念的要素分析》,载张丽清编:《法治的是与非——当代西方关于法治基础理论的论争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。

2、《世界城市权利宪章》,载“马列主义与法”微信公众号。

3、《法律与意识形态》,吴魁、董佳丽译,王金霞校,载《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》2025年第1期(总第5卷)。


 

重要学术交流活动

2018年8月13日-8月20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,并于8月15日下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论坛上作了题为“论人的尊严的日常生活奠基——以实践唯物主义和日常生活理论为视角”的学术演讲。

2018年7月15日参加第二届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青年论坛并做主题发言。

2019年11月18日,参加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朱学平“马克思对近代西方自然法理论的批判——以《论犹太人问题》为中心”的讲座,担任与谈人。

2019年8月28日,为山西法制报报社编辑作“电影中的法律文化”讲座。

2020年9月8日,参加“法学知识的性质与谱系”全国学术研讨会,并作发言。




[-返回-]